工業涂裝中,油漆稀釋看似是簡單的 “加水” 環節,實則是決定涂層性能的核心工序。合理的稀釋比例能讓油漆獲得最佳施工性與成膜效果,而錯誤的稀釋則可能導致漆膜脫落、腐蝕防護失效等嚴重問題。
稀釋比例的黃金準則:不是 “越多越稀”,而是精準匹配
工業油漆的稀釋比例并非憑空設定,而是由油漆類型、成分及施工場景共同決定的 “科學配方”。不同類型的油漆對稀釋劑的需求量差異顯著:
雙組份油漆(如環氧底漆、聚氨酯面漆)的稀釋比例通常嚴格控制在 5%-15%。例如環氧富鋅底漆,廠家推薦稀釋比例多為 5%-10%,過量稀釋會破壞樹脂與固化劑的交聯平衡,導致漆膜固化不完全;而單組份油漆(如醇酸漆、丙烯酸漆)的稀釋比例可放寬至 10%-20%,但需根據施工方法調整 —— 無氣噴涂需較低粘度,稀釋比例可略高,刷涂則需較高粘度,稀釋比例需降低。
環境溫度是調整稀釋比例的隱形變量。在低溫(5℃-10℃)環境中,油漆粘度會上升,可適當提高稀釋比例(如從 10% 增至 15%),確保霧化均勻;而在高溫(30℃以上)環境中,稀釋劑揮發加快,需降低稀釋比例(如從 10% 降至 5%),避免漆膜出現針孔。
值得注意的是,廠家推薦比例是底線而非參考。很多施工者為圖省力隨意增加稀釋劑,看似讓油漆 “更好涂”,實則為涂層質量埋下隱患。例如某橋梁項目中,工人將環氧面漆稀釋比例從 10% 提高到 25%,導致干膜厚度從設計的 80μm 降至 45μm,6 個月后即出現局部粉化。
稀釋失控的連鎖反應:從 “表面瑕疵” 到 “功能失效”
稀釋比例錯誤對涂層質量的影響,往往從施工階段就已顯現,且會隨時間逐漸放大:
稀釋過量是最常見的問題。當稀釋劑占比超過推薦值 20% 以上,油漆中的成膜物質被過度稀釋,固化后會出現三大問題:一是干膜厚度不足,無法形成有效的屏蔽層,如鋼結構底漆本應達到 75μm 的防腐厚度,實際僅 40μm,會加速基材銹蝕;二是漆膜致密性下降,水分子與腐蝕介質易滲透,在化工儲罐等場景中可能引發泄漏;三是耐候性變差,戶外設施的面漆會因稀釋過量導致保光率驟降,1-2 年就出現褪色、粉化。
稀釋不足則會導致施工時油漆流動性差,漆膜出現 “橘皮”“針孔” 等缺陷。例如無氣噴涂時,油漆粘度太高會導致霧化不均,形成局部厚膜區,固化后因應力不均出現裂紋;刷涂時稀釋不足會導致漆膜厚薄不均,厚膜處易出現氣泡,后期隨溫度變化破裂,成為腐蝕介質的 “入口”。
更隱蔽的風險來自稀釋劑類型錯誤。不同油漆對應專用稀釋劑(如環氧漆用環氧稀釋劑,丙烯酸漆用丙烯酸稀釋劑),若用錯類型,即使比例精準,也會破壞油漆成分:如用醇類稀釋劑調配環氧漆,會導致樹脂固化受阻,漆膜發脆,在振動設備上 1-2 個月就會出現剝落。
Copyright ? 2022-2024 PPG油漆、PPG工業漆、佐敦油漆、海虹油漆-常州宏之森機械 版權所有 蘇公網安備32040202000655號 備案號:蘇ICP備2023004216號
技術支持:常州宏之森機械